【摘要】9月28日,人民日报发表时评《房地产市场是稳住宏观经济环境重要之锚》,文章强调房地产仍是经济的重要产业,这是多年的“去房地产化”浪潮中,央媒首次把房地产重新作为支柱产业提出。这是重新为房地产正名,也肯定了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。
9月28日,人民日报发表时评《房地产市场是稳住宏观经济环境重要之锚》,文章强调房地产仍是经济的重要产业,这是多年的“去房地产化”浪潮中,央媒首次把房地产重新作为支柱产业提出。这是重新为房地产正名,也肯定了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。
在9月28日——三季度末这样的敏感节点,人民日报发表这篇文章,到底有什么的含义,后续市场会有什么样的变化,可以做一个简单分析和预测。
1、当前经济压力巨大,而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却在持续下滑。今年的经济目标是要保7,虽然二季度GDP增速达到了7.0%,但也不过是勉强保7,而房地产投资增速还在持续下滑。截至8月末,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仅有3.5%,与去年年末的10.5%相比,下滑7个百分点,与前年年末的19.8%相比下滑16.3个百分点,和同期GDP增速相比也相差了一半。作为前两年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房地产,今年反而给经济托了后腿。今年1-6月房地产投资总额达到了4.4万亿元,仍占同期GDP31.42万亿元的14%。这种情况下,再不强调房地产的支柱地位,不肯定房地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,房地产搞不好,中国经济增速也起不来。
2、当前企业压力大,地方政府压力更大。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,房地产土地购置费同比增速在持续下滑,今年1-8月,土地购置费累计达1.15万亿元,同比涨幅仅10%,相比去年年底下滑了19.3个百分点。从CRIC统计的300城市成交的土地成交情况来看,克而瑞统计的300城市土地成交中,一线城市前8个月土地共成交2198亿元,占300城市成交量的32%,30个二线城市成交3779亿元,占54%,60多个三线城市仅971亿元,占比仅有14%。如果说今年一线城市土地市场还是相对火热的,二线城市还马马虎虎,那么三线城市则是一片惨淡。靠地吃饭的地方政府,经历自2014年至今的土地淡市,实际上快要穷的揭不开锅了。即使年初财政部下达了地方存量债务置换债券的措施,将短期债务转为长债,但这只能让地方政府短期内稍微缓解压力,债迟早是要还的。如果没有土地出让金这笔重要的收入来源,这些债也难还上。如果说房地产市场不景气,开发商的压力大,其实政府比开发商的压力更大。